舒杭论文《面向群体智慧的新型微群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15-08-01浏览:167设置

点击查看原图

引言

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涌现出了大量的社交媒体软件,其中尤以微博最具代表性,它以独特的优势迅速聚集了大量的稳定用户。微博社群(简称微群)是具备微博功能的网络社群,它以共同兴趣或者话题将用户凝聚成一个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多种渠道全面呈现知识,克服了传统学习资源信息呈现方式单一的缺陷[1],使得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得以重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基于此,众多的研究者对微群的教育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张豪锋等[2]利用微群探究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钟维[3]将微群与课堂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王帆[4]利用新浪微群进行弱耦合式协作学习的实践。尽管众多的教育者都进行了微群教学尝试,却并未意识到群体智慧在微群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分析微群教学的特征以及群体智慧生成的动态过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微群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理论概述

1 微群的教学功能阐述

微群是微博持续发展的产物,创造了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新型空间[5]。众多的学者将其与教学相结合,发挥了微群教学功能独有的优势。

1)创建教学环境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46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2.75亿[6]。庞大的用户群体、不断更新的内容,构成了教学的信息环境。微群通过联接志趣相投的人,借助便捷的平台功能,构成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微群中的成员容易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从而在教学中形成稳定的情感环境。微群还有着强大的技术团队,为平台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2)便于信息传递

首先,微群依托微博,庞大的用户群为信息的广范围传递创造了条件;学习者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并从别人的分享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其次,微群简单易用,并可与其他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信息的实时发布。最后,微群允许用户采取多种媒体形式在群里发布信息、更新状态、成员互评;每个成员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

3)促进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人际交互进行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微博是信息的分享,更是思想的分享[7]。微群作为微博群组功能的产物,所产生的信息是学习者的重要知识来源,为知识建构提供了资源。其次,微群的发帖、回复、投票等功能便于学习者交互讨论,而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形式丰富了学习者的交互方式,为知识建构创造了条件。此外,140字的博文字数限制,要求微群中的帖子必须经过提炼和总结,这一过程实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4)便于教学过程管理

第一,利用“发公告”、“发长文”、“发文件”等实用功能,能够实现资源的创建与共享。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发布主题活动。第三,微群中的“主题”分类功能,使知识以模块化的形式得以存储。第四,“高级搜索”功能便于学习者快速搜索所需的知识。第五,微群记录了教与学的全过程,为管理者进行学习分析提供了教育数据来源。

2 群体智慧及其重要性

1)群体智慧的概念界定

群体智慧是人类社会向着更高级、更复杂、更和谐的方向,通过变量反馈选择、分化与整合的转变以及竞争与合作等创新机制去演化的能力[8]Leimeister[9]将群体智慧描述为群体基于所拥有的知识,学习、理解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可帮助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苏寒[10]则将群体智慧定义为:群体之间、个体之间以及群体和个体之间通过多次相互协作、竞争和其他的机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转化成共享的智慧。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本研究将微群中的群体智慧定义为:微群成员为达成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微群发帖、回复等形式,在进行协作、思考、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群体性智慧或能力。

2)群体智慧的生成过程

群体智慧作为群体的一种高级智能形态,来源于个体,形成于小组交互之中,并对个体认知产生影响,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和集体的创新创造[11],其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

1群体智慧的生成过程

2群体智慧螺旋示意图

 

①以个体认知为起点

群体存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一些外在属性的差异(如地域、种族、家庭),更多的是一种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认知差异使群体产生知识势能,从而实现信息和知识从势能高的个体向势能低的个体流动,此过程也是知识得以建构的过程。学习的本质是个人融入社区、网络以促进集体智慧的产生,社会化环境反过来激发创新与认知发展,以实现个体知识创作与涌现的知识管理过程[12]

②以小组智能为中介

小组智能指群体中的小团体学习、解决问题、理解与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是个体认知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小组智能的凝聚必须以学习者个体的协同能力为支持。小组成员的个体智能经过协同过程,不断地融合外界信息,形成一个智能化的能力集合。此协同过程是个体适应群体氛围,产生群体归属感的过程。这种归属感会促使群体成员之间就不同的问题开展协作,进行协同建构,并形成零散的小组智能。随着交互的不断深入,最终形成群体智慧。

③群体智慧收敛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群体智慧的生成过程从个体认知开始,彼此之间从没有关联到建立起联系,到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小组智能,最后将小组智能应用于团队协作的具体任务之中,形成群体智慧作用于实践,以提升整个群体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个体则从群体智慧中汲取所需的认知,形成超越原有个体拥有的更高一级的个体认知并再次进入。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群体智慧并非是群体的固定终极,而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形成更高级的智慧,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理论上讲群体智慧的收敛是没有终点的,其逻辑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群体智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群体智慧可以实现多元交互,联系整个教学参与要素,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群体智慧注重用户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群体的智慧解决复杂问题[13]。其次,群体智慧可用于群体决策。个体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问题的思考角度、理解深度、解决方法各有所不同,因此进行决策时容易出现差错。而群体智慧可以弥补个体思维的不足,使决策更加科学。最后,群体智慧可以延伸学习过程。学习者个体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形成小组智能,并最终生成群体智慧进而创新个体认知。

3 微群教学对于群体智慧生成的促进分析

微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知识集中、自主性强、亲和力高的学习环境[14]。这种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交互手段,能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所需知识,并及时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意义的理解。微群教学的理念是将微群作为一个网络学习的平台,将学习者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利用平台的便捷优势展开学习。同时,让学习个体的行为溶解在群体之中,更注重群体知识水平的提升[15]。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能够及时了解其他群体成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并通过交互努力达成与群体一致的共识,从而为群体智慧的产生提供根本性保证。

新型微群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将微群作为变革教学模式的途径进行了实践尝试,但相关研究只关注如何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个体认知的完善,并未意识到微群教学的群体性特征以及群体智慧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学习分析对于微群教学管理的重要价值,导致教学过程管理羸弱。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群体智慧生成的特点,本研究拟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优化微群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图3所示。

3基于群体智慧生成的微群教学模式

新型微群教学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以学生为中心

尽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观点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仍然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致使课程教学中产生了诸多的问题,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微群教学的重要理念[16]。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退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幕后,不再掌握着学习的方向,也不再遏制学生的能动性;而应放权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步调。

2 以“O2O”为形式

在新型微群教学中,微群课程学习与实体课堂教学同步开展。师生在网络环境中分享学习资源,开展学习交互,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实体课堂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促进群体共识的形成。微群学习与课堂教学互为起点、互为依据,一方面微群学习的内容是实体课堂教学的前提与来源;另一方面实体课堂的成果又会以微博的形式出现在微群平台上,成为微群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这是一种典型的“O2O”教学形式。

3 以学习交互为手段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微群教学中的交互改变了教学过程中信息流的流向。传统教学中的信息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呈现出从教师到学生的发散状态;而微群教学中的信息源是学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呈现出从学生到教师的聚合状态。师生通过微群中的发帖与回复,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动态传递。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而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交互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4 以学习分析为保障

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管理,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微群教学产生了两类数据形式:一是结构化的量化数据,包括微群发帖、回复、点赞、作业、测试成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时间和数量等,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对其进行分析;二是非结构化的质性数据,包括帖子内容、课堂笔记、作业内容、课堂汇报内容、课堂交互内容等,需要利用话语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将其编码量化,以寻求质性数据背后的本质问题。

5 以智慧生成为目的

传统教学的终点被固化为学生对静态知识的获取,但这些静态的知识并不能用来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因为知识的掌握只是教师在学生的认知当中通过强制灌输而留下的记忆。微群教学致力于转变这种局面,延伸教学的过程,使知识的获取与掌握不成为整个教学的终点,而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意义建构,进而促进智慧的生成。只有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了智慧,才会有能力去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

新型微群教学模式的特点

1 两条路径——双管齐下

路径一是微群学习,即教师发布微群教学公告,明确教学任务;师生搜集相关的资源并进行整合加工,以博文的形式发布到微群;师生依据微群中的发帖内容交流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实现意义的建构。路径二是课堂面授。首先,根据学生在微群中的表现,给予优秀学生课堂汇报展示的机会。其次,对那些无法达成群体共识的思辨性问题,开展主题辩论赛。再次,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评价,并公布下一个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最后,教师在课后再次发布微群公告,展开新一轮的教学活动。两条路径双管齐下,互为前提。

2 两种结合——无缝对接

1)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相结合

将实体课堂与线上学习结合,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尽管人们热议的微课教学、MOOCs教学都提及了线上、线下的结合,但都有明显的教学节点,本次课程与下次课程之间存在显著的分割线,其关联性并不强,不利于学习的深入。而微群教学模式倡导的线上、线下的结合抹平了这一教学分割线,本主题的学习成为了下次课程的依据与资源,这就实现了微群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无缝的对接。

2)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教学目标管理的过程实则是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过程管理是对教学过程的科学、有效管理,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与问题的及时解决。新型的微群教学模式与这两点不谋而合。第一,微群教学主张教师把“权利”还给学生。第二,要求师生通过学习交互推进教学的开展。第三,承认学生是知识的来源,包容微群成员之间的认知差异。第四,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及时挖掘并发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过程管理可以弥补目标管理反馈时的时滞弊端,目标管理则辅助过程管理的结果评价。

3 四种转变——理念变革

1)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微群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随时调整,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或知识流表现出极强的从学生到老师的聚合状态,教学中心实现了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2)重视学习资源转向重视学习交互

传统课程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材料只是被动地灌进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不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知识很难从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17],而微群教学承认学习资源来自学生、知识来自师生之间的交互。交互为实现有效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善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3)总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

近年来,人们意识到过程比结果更具说服力,“过程性评价”成为众多学者频繁谈论的词汇。但在实际教学中,当前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过度依赖“经验”[18],评价方式依旧倾向于总结性评价。微群教学正是实现这一评价机制转变的有力措施,它将评价的空间范围延长至整个教学过程,依据此过程中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做法使用的数据客观、给出的结论真实,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

4)讲授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老师所知的知识。而微群教学中的学习活动基于兴趣开展,所有人参与协作、知识建构及评估的流程,学生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习作为一种过程性的行为不应被纲目化,微群教学致力于让学习者探寻这些劣构问题的解决途径,并不是想将学生塑造成一个既定的终极角色,而是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合理的外部参与,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学会如何去学习。

总结

微群教学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打开了新思路,它是社会化媒体作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基于群体智慧生成的动态过程,融合学习分析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微群教学模式。基于学习分析的微群教学,能够及时掌握学习的动态以及教学过程中潜藏的问题,有利于促进群体认知在交互过程之中实现从个体分布式认知向群体智慧的动态收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将该模式应用于实践当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哪些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如何提升微群教学的普适性等问题,都是值得教育者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

————————

参考文献

[1]陈琳,王矗,陈耀华. 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4:41-46.

[2]张豪锋,杨绪辉.微群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95-100.

[3]钟维.TPACK框架下高级英语课程微群与课堂混合教学的行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5):22-27.

[4]王帆.微时代弱耦合式协作学习原理与个案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9):91-97.

[5]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新解[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4-18.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4/201407/W020140721559080702009.pdf.>

[7]王帆,张立荣.高校官微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基于新浪微博平台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2,(5):28-32.

[8]百度百科.群体智慧[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11476.html.>

[9]Leimeister J M. Collective Intelligence[J].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2010,2(4):245-248.

[10]苏寒.Web 2.0环境下的群体智慧及其在决策中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10-11.

[11]陈琳,陈耀华.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 教育研究,2013,11:114-118.

[12]Grundspenkis J. Agent based approach for organization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odell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07,18(4):451-457.

[13]黄晓斌,周珍妮.Web 2.0环境下群体智慧的实现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11,(6):113-119.

[14]肖升,何珍珍,李勇帆.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6):28-33.

[15]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9-25.

[16]赵秋锦,王帆.教学应用型微博社群中的学习参与实证分析——以新浪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37-45.

[17]杨现民.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 中国电化教育,2014,01:29-34.

[18]杨现民,余胜泉. 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 教育研究,2014,05:113-120.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icro-blogging Community Teaching Mode Fac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SHU HangWANG Fan[Corresponding Author]CAI Ying-g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Abstract: The Micro-blog community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for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Many shortcomings of classroom teaching could be made up of by micro-blogging community teaching, which makes teaching extend and promote group knowledge’s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in micro-blogging community an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s generation systematically firstly, the article then constructs a new micro-blogging community teaching mode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The new teaching mode takes students as the center, “O2O” as the form, the interaction of learning as the means, learning analysis as the guarantee, the intelligence generation as the objective, and it can connect the online and offline seamlessly, make th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objective management deeply integrated as well as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dea. The new teaching mode will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micro-blogging community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micro-blogging community teaching; teaching mode

————————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国家级青年课题“‘微博’对大学生交往行为影响及其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CA110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资助项目(PADA)资助,并得到201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舒杭,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化学习,邮箱为287714486@qq.com




返回原图
/